三、破除虚拟经济、金融衍生产品的统治地位,恢复并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建立全球公正合理的金融新体系。
新上的钢铁、公路、铁路、机场、水利工程等大型基建项目本身对老百姓的生活没太大的影响,其边际收益会越来越少,但是往往挤出私人投资。房地产被政府通过数量控制和信贷控制而被打压。
公权越来越强势,国进民退日益严重。但是,这些实施细则的总体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今年确保GDP按照预期目标增长确实仍然需要依赖财政扩张。而国有企业在市场上可以呼风唤雨,所向披靡,不受辅助性原则的约束。三是宏观经济政策变动频繁,主要是保增长,但是政策变动往往侵害到民营企业的产权,比如信贷控制和金融抑制政策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
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加剧了其转型难度。私人投资挤出,结构调整滞后。而在民间高利贷的大潮里,除了民间资本外,权钱结合的"官银"也大批量介入,企业从银行低贷再社会高息转贷,担保公司及小额贷款公司的加盟,让这一债务链增加了复杂性和系统蔓延。
而中国特殊的流动性偏好使得膨胀出的M2迅速涌入投资品市场,这也成为了中国常年高房价的主要诱因之一。以前从来没有人担忧过中国的债务问题,那是因为:其一、与其它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外债占比相对较低。历史上,地方债务增速最快的时间就是1998年和2009年,这两年债务余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8%和62%。其三、中国有其特殊性。
中国的债务到底有多大呢?每年西方国家都会讨论这个问题,有不少媒体采访我的时候,我的结论如下:目前这个还没有明确的数字。地方债券由中央财政担保,和国债信用几无区别。
另一种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代表,他们的债务来自于这些国家的举债投资,叫"高投资债"。另一方面,缺少强有力的社保支持,意味着债务未爆发之际,中国公民的大量民生工作要靠自身力量完成,这就极大地制约了中国国内的消费需求。进入专题: 地方债务 。但即使这样,中国的债务水平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以铸币对抗债务危机,那只是中国经济的一杯鸩酒。比如日本的"毛债务"是GDP的200%,但"净债务"是120%。这与地方投资缺少预算约束的制度缺陷有着直接关系。次贷危机以来,所有提振经济而上马的大多是所谓的"大投资""大项目",2008年国家4万亿投资中,有30%流入铁路,中国铁路负债已高达2.6万亿,负债率高达70%以上,如果不继续融资,相关建设将进入烂尾。
特别是在经历了次贷危机之后,大起大落的投资、债务管理之后,中国政府应该在长期的发展目标,与项目审批上体现出更加审慎而全面的规划。其实债务危机的传导,已经在几个不同的地区展开了。
这也是是避免政府开支扩张的重要前提。但事情是否是这么简单呢?为了平复高举的债务已经催生了另一个非常疯狂的举动,货币超发。
国内的M2与GDP比值直接从2000年的135%飙升至了07年的173%。既然银行受政府控制,那么借新款还旧款就是顺理成章。之所以这么说,是与中国投资项目的"巨舰大炮"情节有着很大的关系。在中央动辄几万亿元投资拉动下,地方政府需提供相应配套资金。其四、无论有多少债务,中国政府完全自由主导货币发行权,政府永远都不怕缺钱。而且,恐怕地方债务的问题在未来还会越滚越大,比想象要夸张很多。
不过,这种担心有点杞人忧天,因为中国没有政府破产机制,银行也为政府所有。有人说过,中国经济像一幅国画,远看很漂亮,近看,就说不清楚了。
中国为了满足投资需求和抑制债务爆发,选择了最简单却又是最粗暴的方式--使用政府掌控的铸币权。现在,中国的M2已经越过100万亿,远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货币供应大国。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将逐渐面临过去几年间"高投资债务"的还债期的来临。中国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所追求的增长,是以何为代价得到的,这才是当下的重中之重。
比较权威的有:地方债务超过10万亿,外界估计当中20至30%极大机会会违约,因其财政担保不合规。继温州民间高利贷链条断裂后,鄂尔多斯、安阳等地也相继出现了跑路的现象。加上刚刚起步尚未完善的社保制度,中国构建在庞大M2数额之上的,是一旦危机爆发便会因为货币购买力崩盘而全民皆伤的潜伏的社会问题。类似铁道部的骑虎难下,恐怕已经成为了大多地方政府和国企央企的感受。
选择在这个时候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无论人们愿不愿意面对,全球正在进入"还债期",尤其是中国,巨量的地方债务在2013年到期,占比达到53%。因此,逐步放开信用等级较高的地方债市场,也是解决当下地方债务问题的有效途径。
如果把这个当做经济发展所导致的隐性负债,那么中国的债务比例恐怕将难以估计。这同样意味着,一旦危机爆发,国内消费将受到进一步打压,中国缺少社保支持,缺少消费的有力保障,就是缺少了在债务与经济之间的最后一条缓冲带,铸币权并非债务危机的解决之道,而只是把它"束之高阁",但放得越高摔得越惨。
这是远看,如果近看的话,那可就不一定了。债务危机有很多种,我把其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像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他们的债务危机来源于"高福利",可称其为"高福利债"。
也正是因此,不少国内学者认为,中国不会爆发债务危机。与货币超发对应的,货币价值的缩水也就是通货膨胀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从法律上讲,中国的地方政府是不允许向银行借贷的,但开展市政建设和基础设施需要大笔资金,政府就通过设立融资平台公司的方式,以政府财政为担保向银行借钱,这个模式在2009年政府采取4万亿元刺激措施时,被几乎所有地方政府效仿。第二,地方融资应有市场化制度安排
咱们中国的净债务很低。特别是在经历了次贷危机之后,大起大落的投资、债务管理之后,中国政府应该在长期的发展目标,与项目审批上体现出更加审慎而全面的规划。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将逐渐面临过去几年间"高投资债务"的还债期的来临。中国的债务到底有多大呢?每年西方国家都会讨论这个问题,有不少媒体采访我的时候,我的结论如下:目前这个还没有明确的数字。
中国不仅需要经济转型,更需要改革。与货币超发对应的,货币价值的缩水也就是通货膨胀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